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Iniistius pavo 巴父項鰭魚 - 幼魚的頭上向前頂著一根旗子

你沒看錯,這隻魚的頭上有一根向前高聳突出的旗子,那是他的兩根背鰭,而且他的泳姿跟一般的魚類不同,他游泳的時候身體不是穩定的立好向前游,而是會把自己偽裝成在水中漂動的枯葉,所以偽裝游泳的時候,身體會順著水流東倒西歪左右漂移,但是又不會撞到礁石,而且他的眼睛無時無刻都還是會盯著你看,希望你把他當成一般的枯葉快點離他而去。

不過這根幼魚時期向前突出的背鰭,會隨著年齡增長,突出的背鰭就慢慢縮小了。希望這隻幼魚能慢慢長大,繁殖下一代。

這隻魚的學名是: Iniistius pavo 巴父項鰭魚,又俗稱巴父虹彩鯛。

在以前,會把這隻歸類為 Iniistius dea 的幼魚,但是目前都已經改為  Iniistius pavo 巴父項鰭魚 的幼魚了。由此可見,幼魚的鑑定是多麼不容易,還需要生物學家們不斷地專業修正。

攝於 2018-05-21 龍洞灣和美國小

感謝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陳正平老師 的指導

延伸閱讀: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gen=Iniistius&spe=pavo
http://fishesofaustralia.net.au/home/species/296
https://www.fishbase.de/summary/Iniistius-pavo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Okenia japonica 日本隅海蛞蝓 - 白色的魚骨頭

海蛞蝓除了顏色豐富以外,型態也多樣化,即便是體積小,經常也讓人對於他與生俱來的色彩或外型嘖嘖稱奇。

這個小海蛞蝓體積超小,不仔細近看的話會以為是一粒珊瑚礁沙子。
這隻白色超級微小生物是 日本隅海蛞蝓 (Okenia japonica ),身體呈半透明的白色,外套膜的周圍有很多棒狀突起,背部也有一個桿狀突起。由於白色身體上有很多一根一根的突起,所以就有了「魚骨頭」的外號。

嗅角與身體的顏色相同。常會待在枝狀的苔蘚蟲上,以苔蘚蟲和海鞘為食。

在偌大的海底,渺小又很美麗的「魚骨頭」就這麼爬著,他雖小但卻真實的存在,海底的生態環境就是他的家。

在分類上是屬於
Gastropoda 腹足綱
Goniodorididae 隅海牛科
Okenia  食苔蘚海牛屬

2018-05-20 攝於龍洞灣和美國小

延伸閱讀:
http://shell.sinica.edu.tw/chinese/shellpic_T.php?science_no=6255
https://seaslug.world/species/okenia_japonica

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

麥桿蟲 Caprella sp. 與海蛞蝓 Kaibero phasmida - 好擠的水螅

大海裡面的小小一處常會充滿令人未知的生物行為,讓人匪夷所思!

麥桿蟲 (Caprella sp.) 屬於端足目 (Amphipoda) 裡面麥桿蟲科(Caprellidae),俗名被稱為骷髏蝦(Skeleton shrimps)。全世界的麥桿蟲有很多種,但是對每個種類在生態方面的所知並不多。有些種類的麥桿蟲會待在水螅上,身體經常與週遭環境相似,在環境下偽裝良好。

這隻淡黃色的海蛞蝓 Kaibero phasmida ,屬於豆豆科 (Dotidae) 的海蛞蝓,以水螅為食,會把卵產在水螅上。

第一張照片中可看到水螅上有隻淡黃色的海蛞蝓 Kaibero phasmida ,頭部朝下,而有隻深色的麥桿蟲纏繞在海蛞蝓  Kaibero phasmida  尾端,而麥桿蟲  (Caprella sp.)  與海蛞蝓 Kaibero phasmida 之間的跨物種互動 (interspecies interaction) 竟然沒那麼和平,照片中的麥稈蟲  (Caprella sp.)  似乎正在「啃咬」這隻海蛞蝓 Kaibero phasmida ,而多處水螅分枝上,還可看到很多小隻、身體呈黃色的麥稈蟲。


第二張照片中的箭頭處可看到呈站立姿式的深色麥桿蟲站在海蛞蝓  Kaibero phasmida  上方,似乎在「威嚇」著這隻海蛞蝓,同樣地,多處水螅分枝上,亦可看到很多小隻、身體呈黃色的麥稈蟲。

小小水螅上,竟擠了這麼多生物,還屬於不同種類,真不知道麥桿蟲啃咬海蛞蝓是否是基於生存競爭的理由。

上方兩張照片皆為拍攝2016年10月21日拍攝於印尼土蘭奔 (Tulamben)。

感謝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黃興倬博士的指導

延伸閱讀:
Nudibranch & Sea Slug Identification: Indo-Pacific, New World Publications, 2015 p.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