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星板機魨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煎蛋水母 Phacellophora camtschatica - 好有生命力的生物
2009年7月26日野柳岸潛看到這隻水母, 有長長的鬚, 在那裡一縮一縮的, 很大支很可愛, 讓我印象深刻, 今年中才知道, 這是
Phacellophora camtschatica
,
俗稱
煎蛋水母fried egg jellyfish
。
在其他國家, 這也是很特殊的海洋生物.
Phacellophora camtschatica
以其他小水母或者膠質浮游動物為食。有些時候, 在他的觸手間會發現小生物.
刺絲胞動物門
(Cnidaria)
缽水母綱
(Scyphozoa)
旗口水母目
(Semaostomeae)
羊鬚水母科
(Ulmaridae)的
Phacellophora camtschatica
俗稱: 煎蛋水母
fried egg jellyfish
感謝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黃興倬博士
的指導
三葉小瓷蟹Porcellanella triloba - 海筆上的房客
2011/10/26
在馬來西亞
Seaventures House Reef
夜潛時,看到這株直挺挺的海筆,拍了一張美美照片後,回來看照片時,發現在上有著顏色相近的小螃蟹。
他就是
:
三葉小瓷蟹
Porcellanella triloba
,這隻還算蠻大的喔
看他粗壯的手臂,背甲上的紋路,海洋生物真是多樣化,所以請大家想到海洋生物時,不要只想到吃啊
,想想這些可愛的生物吧。海洋需要大家來愛護,這些生物才有家。
感謝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黃興倬博士
的指導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海蕁麻 Chrysaora fuscescens - 美麗優雅的金黃水母
台灣對水母的認識很少,一般媒體總是報導水母有毒,會造成皮膚紅腫,動不動就只會一直老調重彈的不斷提及世界最毒會致命的僧帽水母。其實水母的種類很多,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從欣賞的角度來看待這奇妙的海洋生物,更別說去了解各類水母的生態與其他海洋生物的共生關係。
水母是種古早時代就存在的生物,比恐龍的出現還要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2010/6/16東北角龍洞公園海域的能見度並不佳,海中漂浮著許多浮游生物、懸浮物及水母。其中一種就是照片中這個俗名海蕁麻的金黃水母
Chrysaora fuscescens
,更特殊的是,這水母的透明傘下,許多觸手之間有著長鯧科 (Centrolophidae) 的小魚,甚至於小蟹。這些小生物藉著水母觸手的毒性來保護自己還可以順便搭個便車。
海蕁麻
Chrysaora fuscescens
可透過收縮其傘狀的身體,一縮一縮的擠壓水流產生推進力,因此可以頂流移動,不過大多數時間他們還是比較喜歡順流漂移。
2018/8/1 龍洞灣和美國小出現美麗的金黃水母
Chrysaora fuscescens
,水母傘狀體中有兩隻小魚尋求水母的保護。
金黃水母
Chrysaora fuscescens
的觸手和口腕 (oral-arms) 都很長。 (2018/8/1 攝於龍洞灣和美國小)
2018/8/1 攝於龍洞灣和美國小
2018/8/1 攝於龍洞灣和美國小
台灣的海域很美,下次看到水母時,可以在保持安全距離的情況下觀察喔!
刺絲胞動物門
(Cnidaria)
缽水母綱
(Scyphozoa)
旗口水母目
(Semaostomeae)
游水母科
(Pelagiidae)
的
金黃水母
Chrysaora fuscescens
(
中文俗名: 海蕁麻
)
感謝
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正平老師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黃興倬博士
的指導
延伸閱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ysaora_fuscescens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680384/Moment-tiny-fish-hide-huge-JELLYFISH-protect-predators-coast-Thailand.html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棘軸蝦 Neaxius acanthus - 手臂毛毛的洞穴蝦
東北角龍洞四號的珊瑚礁下與沙地上,常常有一個洞一個洞,
裡面住著手臂毛毛海洋生物,
有時候他會好奇的稍微靠近洞口來探探,
但是很快的又縮回去。
看來很多蝦子還真的是手臂毛毛
棘軸蝦
(
Neaxius acanthus
)
,
是珊瑚礁區的生物,
他會挖掘與地面呈垂直的圓筒形的窩,
一個窩只有一名住戶。
牠的螯足很有力,用來守住洞口即可安全。
下次去潛水時,您也可以看看這個東北角的原住民喔!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花斑掃帚蝦Saron marmoratus - 令人驚艷的毛毛蝦
Saron marmoratus
是藻蝦科,掃帚蝦屬。
因他的身上有像大理石花紋,頭胸甲、腹部、背部都有小搓細毛,白天的顏色偏咖啡色、夜間偏紅色,比較少在白天出現。頭上有兩支長而薄的觸鬚,用來感覺週遭(上面照片可以看到喔
)。他的腹部構造可迅速移動。(因此,拍完這兩張照片後,他立刻彈跳走了
)
花斑掃帚蝦
Saron marmoratus
生活在珊瑚礁間,以掉到海底的有機碎屑、浮游生物、珊瑚、水螅等為食。
英文別名: marble shrimp, 中文稱: 花斑掃帚蝦 或 乳斑掃帚蝦
。
(
照片這隻是母的)
Saron marmoratus
與棲息地形成保護色。
Saron marmoratus
正面。
以上照片拍攝於2011/2/27綠島石朗夜潛
感謝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黃興倬博士指導
延伸閱讀: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1/33/70.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ron_marmoratus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高鼻魚Naso vlamingii - 綠島石朗明星
在綠島石朗有餵魚經驗者,對這種魚一定不陌生,他們超愛吃麵包的。當他們發現有麵包時,就會甩甩尾巴加速衝來。
高鼻魚
Naso vlamingii
屬於刺尾鯛
Acanthuridae
科。
顧名思義,鼻子高高,也就是
成魚
在前頭部有突起,另外,體側有不規則但是排列緊密的暗藍色垂直線條,垂直線條的上方或下方有暗藍色細點,嘴巴很漂亮,有藍環帶,就像是擦了藍色口紅
。
既然是
刺尾鯛
Acanthuridae
科,
尾柄部
右兩側各有兩個盾狀尖銳的骨板。
在中層水域中,單獨或成對的在白天覓食,晚上就睡在礁石的縫隙中間。
他們身體為黑褐色。
頭部有暗藍色細點,從眼部到吻部突起具寬的藍色環帶。
尾鰭截平或內凹,尾部上下兩端有絲線般延長。
身體側面有不規則而排列緊密之暗藍色垂直紋,而垂直紋上下部散佈許多暗藍色細點。
背鰭、臀鰭及尾鰭上下葉具藍色邊緣。
下次在綠島時,看到他時別忘了他的名字。
(以上照片攝於2011/2/5綠島石朗)
以下這張合成照是攝於2009/5/8綠島石朗
延伸閱讀: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gen=Naso&spe=vlamingii
http://animal-world.com/encyclo/marine/tangs/VlamingiTang.php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姊妹岩蝦 Periclimenes soror - 海星上的房客
姐妹岩蝦
Periclimenes soror
(2010/7/17 龍洞灣公園)
這是一種海星上的共生蝦,身體顏色會隨著共生海星的顏色而改變,有著扁平、像鴨子的喙。大約1.5cm。背上可能有條白紋或白點,也可能會是透明的。當感覺受到威脅時,他就會跑到海星的底部。
英文俗名:starfish shrimp (海星蝦)
姐妹岩蝦
Periclimenes soror
除了會出現在海星上以外,也會出現在
琴蝦蛄
Lysiosquilloides mapia
上,看來
姐妹岩蝦
Periclimenes soror
還蠻受到許多生物歡迎。
2017/8/8 攝於龍洞灣,琴蝦蛄
Lysiosquilloides mapia
和姐妹岩蝦
Periclimenes soror
感謝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黃興倬博士 指導
延伸閱讀: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riclimenes_soror
羅華海兔螺Crenavolva rosewateri - 軟珊瑚上的寶貝
羅華海兔螺
Crenavolva rosewateri
(2010/7/17 龍洞灣公園)
屬於海兔螺科 Ovulidae。羅華海兔螺
Crenavolva rosewateri
的殼上,被具有斑點花紋及白色的刺的外套膜包著,在軟珊瑚上擬態,不仔細看還看不到呢。
講到螺類,一般人看到海裡的貝殼就只想要撿回家,很多時候,貝殼裡面還有活的海洋生物,比如螺類或者寄居蟹。撿回家後,螺類蟹類就必須被迫乾死
,而貝殼其實也只是被放在某處,日久就沾滿灰塵,最後就被遺忘丟棄
。
而海邊的各種紀念品店,永遠都在販售一大堆各種各樣的貝殼,每個甚至於只有不到五十元,海裡面美麗的貝殼,被廉價的加個吹嘴做成小孩子吹的喇叭,小孩子玩兩下肯定就是丟在一旁,再也沒有任何意義
。或者貝殼被樹脂封起來成為廉價擺飾,回家後往抽屜裡面一塞,當旅遊結束後一陣子,這擺飾也不具任何意義。
有的紀念品店,甚至用數百個貝殼,做成一個包包,請問,有哪個女生會用那種包包呢?
貝殼的美麗,正是因為他在海裡。
如果您也喜歡貝殼的美麗,請讓他留在屬於他的海裡
感謝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黃興倬博士指導
較新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